百科详情
发布时间:2024-06-30 20:15

目录
1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
从2009-2012年我国丁二烯的消费趋势可以看出,顺丁橡胶的消费量占比增长迅速,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的顺丁橡胶的消费量约占国内丁二烯总消费量的1/3。
根据调查由于行业内的SBS替代品较多,目前其发展已经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近几年产能增加缓慢, 与之对比,2012年ABS行业产能扩张明显,同比增加30%左右。
受乙烯原料不断轻质化、国内合成橡胶产能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近年国内丁二烯供应短缺,价格大幅攀升。在此背景下,丁二烯扩能迅速,沉寂了20年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工艺也再度走进了行业视野。
2发展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疲软,终端用户需求低迷,使2011年丁二烯市场整体呈现前高后低走势。2012年,受益于供应面紧张以及下游合成橡胶装置投产等利好因素影响,丁二烯或将走出高位震荡之势。
2011年,丁二烯市场可谓一波三折,从年初的16000元(吨价,下同),疯狂上涨到7~8月的30000元,此后深跌至13500元,年底在化工市场一片衰败之际,丁二烯异军突起,以翘尾行情完美收官,重新站上20000元大关。纵观丁二烯2011年走势,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环境成为左右国内行情的主要力量。
2011年上半年丁二烯价格上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3月份,日本大地震使多套乙烯生产装置关闭,导致亚洲丁二烯市场供应紧张,带涨国内价格;二是恰逢汽车等市场兴旺,对合成橡胶需求大增,使原料丁二烯消耗同步上涨。但7月份后,市场对欧美经济担忧加剧,国际原油等大宗石油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尤其国内在6月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后,货币收紧政策效果显现,加之丁二烯价格高企,下游难以转嫁成本,中小型下游生产商资金紧张,纷纷采取降低生产负荷或停车的方法,对丁二烯的采购力度下降。同时,60%以上的丁二烯通过下游合成橡胶领域进入到终端轮胎及汽车市场,而第三季度历来是轮胎生产淡季,淡季的到来必然会影响丁二烯的需求量。压力之下,丁二烯市场价格应声而落。而年底出现的翘尾行情,既是产品价值被低估后产生的报复性反弹,也是国内企业实行货源限放销售策略的有力支撑,目前来看,国内市场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3理化性质
4物理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微弱芳香气味气体。
熔点(℃):-108.9
相对密度(水=1):0.62
沸点(℃):-4.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84
分子式:C4H6
分子量:54.09
饱和蒸气压(kPa):245.27(21℃)
燃烧热(kJ/mol):2541.0
临界温度(℃):152.0
临界压力(MPa):4.33
爆炸上限%(V/V):16.3
引燃温度(℃):415
爆炸下限%(V/V):1.4
溶解性:溶于丙酮、苯、乙酸、酯等多数有机溶剂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5化学性质
1,3丁二烯的双键比一般的C=C双键长一些,单键比一般的C-C单键短些,并且C-H键的键长比丁烷中要短。这正是1,3-丁二烯分子中发生了键的平均化的结果。这种存在于共轭体系中表现出来的原子间的互相影响,叫做共轭效应。由于C与C之间存在西格玛Σ键和派π键,并且起到共轭效应的是派键,因此我们也称1,3-丁二烯的共轭效应为派派共轭。由于共轭效应,派键电子成为一种离域电子,在分子轨道上运动,而不再局限于两个碳原子之间。
由共轭效应引起的平均化是分子内的一种属性。1,3--丁二烯分子不受外界影响时,其电子云的分布完全对称的。但当与BR等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由于受到BR离子的影响而引起了分子的极化。结果使C1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增大,略带部分负电荷,而C2的电子密度相应地降低,略带部分正电荷,又由于C2略带部分正电荷,要吸引电子,从二又影响到C3和C4的哌电子云,使C3略带部分负电荷,C4略带部分正电荷。
由此可见比较共轭二烯烃比较容易发生1,2或1,4加成。极性溶剂不利于1,4加成。在非极性溶剂中,升高温度更有利于1,2结构含量的增加;而在极性添加剂的参与下的烃类溶剂的聚合中,升高温度更有利于1,4结构含量的增加。当然具体的加成方式还受到反应物j结构的影响。
6热化学性质
基本热化学性质
性质
数值
单位
温度(K)
参考文献
状态
热 容Cp
35.09
J/(mol·K)
50
g
41.31
J/(mol·K)
100
g
48.28
J/(mol·K)
150
g
57.14
J/(mol·K)
200
g
73.7
J/(mol·K)
273.15
g
79.81
J/(mol·K)
298.15
g
123.65
J/(mol·K)
298.15
l
80.27
J/(mol·K)
300
g
103.44
J/(mol·K)
400
g
122.09
J/(mol·K)
500
g
136.51
J/(mol·K)
600
g
148.04
J/(mol·K)
700
g
157.67
J/(mol·K)
800
g
165.92
J/(mol·K)
900
g
173.1
J/(mol·K)
1000
g
179.36
J/(mol·K)
1100
g
184.84
J/(mol·K)
1200
g
189.64
J/(mol·K)
1300
g
193.85
J/(mol·K)
1400
g
197.54
J/(mol·K)
1500
g
标准焓Ho298.15
108.8
kJ/mol
298.15
g
111.9
kJ/mol
298.15
g
90.5
kJ/mol
298.15
l
标准熵Ho298.15
199
J/(mol·K)
298.15
l
安托因蒸气压计算式
log(P) = A - B/(C+T)
其中: Cp = 蒸气压 (bar); T = 温度 (K)
温度范围
A
B
C
参考文献
状 态
197.6~271.6
3.99798
941.662
-32.753
g
7使用注意事项
8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该品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咽痛、耳鸣、全身乏力、嗜睡等。重者出现酒醉状态、呼吸困难、脉速等,后转入意识丧失和抽搐,有时也可有烦躁不安、到处乱跑等精神症状。脱离接触后,迅速恢复。头痛和嗜睡有时可持续一段时间。皮肤直接接触丁二烯可发生灼伤或冻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丁二烯可出现头痛、头晕、全身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恶心、心悸等症状。偶见皮炎和多发性神经炎。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刺激性。
9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10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11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12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卤素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