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发布时间:2024-07-14 22:00

1起源历史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2主要特色
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现在人数扩大,多到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
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唐太宗领兵征战的威风。由于节奏变化多样,有2/4 3/4 4/4, 还有 3/8 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份。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3所获荣誉
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汾威风锣鼓表演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4主要乐器
5威风鼓
“鼓”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器,“鼓”的产生,相传最早是黄帝制造的夔皮鼓,《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 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礼记 . 明堂位》 记载:“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 1978年--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大型古墓中发现了“土鼓”、“鼍鼓”、“特磬”和“铜铃”等大批礼乐器。其“土鼓”(也称“陶鼓”)造型奇特,型似长颈葫芦,鼓腹之间置有双耳供人提抬,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土鼓;“鼍鼓”(也称“木鼓”)鼓腔用树干挖空制成,口小底大,上蒙鳄鱼皮,“鼍鼓”皮虽已腐朽,尚留鳄鱼骨板数枚,确为中国文献记载的鼍鼓无疑。经放射性炭素测定,它们距今已有4600年至39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鼓”实物。远古时期,“鼓”被敬为通天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礼器来供奉或演奏。随着漫长历史文化的演进,鼓的形制和用途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原始的鼍鼓、土鼓发展到现在千姿百态的各种鼓,它从远古时期用以部落祭祀的礼器发展至今天已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最普及的文化娱乐表演道具。
今天,威风锣鼓中常见的“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挎鼓表演”、“架子鼓表演”、“阴阳鼓表演”(大小鼓)、“背鼓表演”、“车鼓表演”和“抬鼓表演”等等。鼓的形制大小根据其表演形式而定。
“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击鼓心”、“打鼓边”、“按鼓”、“蹭鼓面”、“磕鼓面”、“击鼓槌”等。常用表演动作有20多个,如:“单槌绕花漫头”、“双手转槌绕花”、“掏打翻槌”、“马步击鼓”、“走步击鼓”、“虚步勾脚击鼓”、“前弓步冲打”、“马步横移”、“双跳步击鼓”、“左右晃步击鼓”、“马步碾转击鼓”……
6威风锣
“锣”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使用的铜制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应用范围非常广泛。1978年在广西贵罗泊湾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铜锣,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锣”实物。从铸造工艺来探索,远在尧舜时期,在尧都临汾就已有了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
1978年--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古墓中出土的大批礼器里发现一件精美的铃形铜器,它是我国目前在龙山文化系列中发现的惟一的一件成型青铜礼器,这种青铜乐器铸造工艺无疑也为当地铜乐器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直到现在,“威风锣鼓”的“锣”仍是由当地民间作坊以古老传统的方法进行冶炼铸造。譬如,襄汾县南辛店乡北许村就已有 千百年的铜乐铸造史,《襄陵县志》载:北许村“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
威风锣鼓中的“锣”非常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传统特色。它的形制和音色都不同于我国其它鼓乐艺术中的“锣”。“威风锣鼓”的“锣”形制比较厚实,锣面平整无脐,锣沿较宽,便宜表演者直接捏拿托打,声音亮而不飘,振波较短,消声快,宜于连击,在演奏中和大钹交替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威风锣鼓中“锣”的持法有两种,比较古老传统的一种是左手五指直接捏住锣沿将锣提起,或者拇指食指捏住锣沿,其它三指顶起锣面成端锣状和托锣状;另一种持法比较现代,就是在靠锣沿三分之一处固定一截卡棍,左手握住卡棍将锣提起或者托起。行走表演中,左手持锣多采用提锣或端锣姿势,比较省力;高潮表演时,一般都是将锣托至胸前或左肩前,向前或向左上方进行推举表演。右手的“锣槌”也非常独特比较少见,槌两头和中间塞嵌五撮长长的缨毛,舞动起来格外鲜艳夺目。“锣”的表演动作非常丰富,常用的有30多个,如:“转槌击锣”、“抖槌击锣”、“擦锣”、“按锣”、“扣锣压槌”、“弓步提锣打”、“马步端锣打”、“胸前托锣打”、“肩前托锣举打”、“弓步对打推锣”、“弓步转槌拧身打”、“胸前交叉抖槌打”、“马步左右甩打”、“变步翻槌打”、“抛槌接打”……
7威风铙
威风锣鼓中的“铙”,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其形制和演奏技法及声响效果与一般鼓乐艺术中广泛采的“铙”有很多不同。
它的形制比一般“铙”要大、要厚实,中间隆起部分不是通常“铙”那种半圆形小碗状,而是内圆直径约6公分,高约4公分,底部略带凹槽的空心圆柱把柄状,把柄的大小形状同我国安徽潜山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兽面纹青铜大铙”把柄很相近,至今,这种独特形制的“铙”道具制造工艺仍由当地民间作坊以传统方法进行冶炼铸造。
“威风锣鼓”的“铙”把柄上一般都不打眼,不系绸带,便利表演者做“手中转铙”和“空中抛接”等特技动作。“铙”的一般性演奏以“擦拍”为主,声音发“瓮”,摩擦声很明显,它与“钹”洪亮高亢的音色成鲜明对照。在演奏中,铙跟钹,钹不跟铙,也就是说“铙”在“钹”击奏的地方都参与击奏,铙钹时合时分,形影相随。
“铙”的演奏手法主要是“上下擦拍”、“前后擦拍”、“左右扣手擦拍”,在擦拍的同时暗使巧劲拧转把柄,使铙在手中旋转起来,表演高潮时,铙手根据空闲时间的长短将“铙”抛向空中(最高抛七、八米),然后稳落手中,接着演奏。
“铙”的常见表演动作有10多个,如:“马步上下擦拍”、“弓步前后擦拍”、“八字步左右扣拍”、“马步仰举擦拍”、“手中斜式转铙”、“手中立式转铙”、“单手空中抛铙”、“双手肩前平抛铙”……
8威风钹
“钹”(也叫“镲”),铜制圆形打击乐器,形似圆盘,中间隆起的半圆体称“碗”或“帽”,碗中心钻孔,系牛筋、麻绳或绸布,以便双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发音,声音洪亮、浑厚 。
“钹”早期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六世纪初,广为流行开来,在隋九部乐中有五部用钹,唐十部乐中就有七部用钹,可见钹的使用范围有多么广泛,它对民间鼓乐艺术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威风锣鼓中,“钹”的演奏手法以“拍击”为主,但表演中常加用“擦”、“磨”、“磕”和“捂”等手法,使音色更加丰富感人。拍击过程中,双手不时的做各种翻花动作,如:“单手翻花”、“双手翻花”、“前后翻花”、“十字花”、“分手花”、“云手花”、“掀头花”、“盘手花”等等,翻花动作一般都在头上方做,再加上各种拍击动作,如:“单手扣拍”、“斜势擦拍”、“大蹲扣拍”、“起身仰拍”、“弓步花拍”、“朝天闷钹”、“胸前夹拍”…… 金灿灿大钹和长长的绸带在空中上下翻飞、美丽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