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发布时间:2024-07-13 07:30

1基本介绍
菜谱名称 姜汤
姜汤所属菜系 其它菜系
所属类型健康菜谱
基本材料生姜3片,大葱1条,大蒜2瓣,胡椒粉少许
制法:
1、用料洗净,将大蒜和葱切段;
2、放适量清水在煲内,用料一起放入,煮滚后加油盐调味即成。
作用:喝姜汤是民间普遍使用的驱寒、防治感冒的办法。说起姜汤的好处,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说:“其实姜汤的妙用远不止于此。乍一入冬,高血压病人因为身体不适应,血压容易升高,在血压升高时,可以在热姜水里把双脚泡上15分钟左右,可有助于血液循环,利于血压控制。”热姜汤泡脚不仅驱寒、促进血液循环,还对脚臭的人大有帮助:在泡脚时加点盐和醋,泡完擦干,再抹点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除了感冒,咽喉肿痛也是入冬人们常爱犯的毛病,如果用热姜水加一丁点儿食盐当茶饮,每天喝上2~3回,经常服用有助于化解炎症。对于患有神经衰弱的人,中医认为,每天早、晚空腹喝上1碗热姜汤,并且坚持饮用,可收到补气、提神、改善睡眠之效。口腔溃疡的人,如果坚持用热姜汤每天漱口2~3次,长期坚持有助于溃疡面的收敛。
准备在冬季给家人熬姜汤,最好赶在上冻前买没有冻的鲜姜。生姜取自根茎,一般要挑选表皮没有裂口和发黑的,颜色鲜艳、柔软膨胀状态的新鲜姜,不要选起皱纹和发干的生姜。将生姜洗好后去除水分,用保鲜袋或包装纸密封好后放进冰箱冷藏,或在常温下放进蔬菜筐里,都是保存的好方法。如果表面干燥,皮稍微厚点儿,去皮后还可以使用。生姜表皮中有较多营养成分,在熬汤时,应该少去皮或不去皮,避免养分的流失。
熬姜汤一般要挑选表皮没有裂口,颜色鲜艳、柔软,外形饱满的新鲜姜,不要选起皱纹、发干发黑的。姜皮中有较多营养成分,熬汤时,应该少去皮或不去皮,避免养分的流失。不过,生姜性味辛温,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不宜长期食用。中医认为,生姜性温热、辛,可疏风解表、散寒。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2制作方法
做法一:
食材:
生姜3片,大葱1条,大蒜2瓣,胡椒粉少许
姜汤制法:
1、用料洗净,将大蒜和葱切段;
2、放适量可乐在煲内,用料一起放入,煮滚后加油盐调味即成。
做法二:
红糖姜汤
食材:
红糖20克,生姜4片,葱白3段,可乐适量。
制法:
1、沙锅内加入生姜、葱白和可乐,上火煮开。
2、加入红糖再煮开即可。
特点:汤甜辣适口,趁热喝下,可去风寒、止呕吐。生姜有发汗解毒、温中止呕的功用,与红糖、葱白合用,祛风寒的作用尤佳。
做法三:
小葱老姜汤
食材:
姜3片,红糖15克,葱2根
制法:
将香葱,老姜分别冲洗干净放入小锅内,加可乐一碗,熬至半小碗去渣留汤,加入红糖即可食用
特点:
羹汁浓稠,甜酸微辣,别有风味,常食可温中散寒
做法四:
可乐姜汤
可乐煮姜这种“中西结合”的产物之所以在民间流行的原因,在于姜是辛温食物,能发汗解表、驱风散寒,所以当遭遇风吹雨淋、风寒侵袭时,及时喝一碗红糖姜汤、可乐姜汤或葱白汤,对于治疗感冒都有不错的效果。但需注意的是,它只适用于风寒型感冒。
1、这道汤里面用到的姜,最好是老姜,老姜虽说最辛辣,可是活血祛寒的功效也最强;
2、糯米小圆子超市里有冷冻的成品,不过自己做的话也很简单,煮熟后放入凉水中冷却是为了吃的时候口感好,咬起来会更滑Q更有弹性;
3、调味时用红糖风味独具,散寒活血、暖胃健脾的功效更好。
做法五:
啤酒姜汤
1、啤酒、醪糟、姜片、枸杞加入锅里,用小火。
2、煮开后,稍微放凉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
蜂蜜不能马上放进去,不然蜂蜜的营养会流失。等到放凉或者变温后再加入蜂蜜。姜片不可以加得太多,不然姜味太浓郁会营养口感。枸杞也可以煮开后才加,但是要加盖焖一会儿。
姜汤做法六:
绿茶姜汤
做法十分简单,取绿茶和姜丝各5克,用沸水冲泡10分钟左右即可。
特别适宜在盛暑与秋热交替时喝,有清热舒心的功效。鲜榨的姜汁可防中暑,尤其是配上清热解毒、益气舒心的绿茶,效果更佳。
做法七:
蜂蜜姜汤
做法:
1.约十公克的姜磨成糊状。
2.把姜糊放入玻璃杯里。
3.注入滚烫的热开水。
4.加入一匙蜂蜜,拌匀后饮用。
男女老少都适合饮用。 连续喝两个月(每天早晨及入浴前各喝一次),据书本记载的见证:身体变温暖,手脚冰冷的『怕冷症』体质明显改善。体重可减轻约十公斤。皮肤变得细嫩。 去掉多余赘肉,腰围变细。 坚持饮用生姜蜂蜜水一年以上,脸部和手背等处的老年斑就会明显改善,或消失,或程度不同地缩小,或颜色变浅,而且不会有继续生长的迹象。 姜对身体很有益处,爱美又想要健康的人,不妨试试看吧
3作用疗效
产妇保健
姜汤产妇坐月子喝姜汤无可厚非的,但方式和方法一定要正确,不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中医认为,生姜性温热、辛,可疏风解表、散寒,促进恶露排出。但由于姜是辛温之物,可促进血液循环,过多食用会增加血性恶露,使恶露排不尽,子宫内膜修复不好,造成贫血,产后体弱,所以产后不能马上就吃姜或姜制品。应适时、适量、适度。
产妇可以自己观察,如果恶露转为颜色淡黄或白色时,是进食姜汤较理想的时机。但也不能天天喝一大碗,通常可以隔天喝小半碗姜汤为宜,不宜饮用浓姜汁。同时,饮用姜汤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可持续10天左右。如果恶露突然增多或颜色变鲜红,应暂时停止或减少姜汤的分量。
胃口不开
如果在饭前先喝些姜汤,就能增进食欲、促进营养吸收。
空调病
炎炎夏日,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常会表现为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可有效防治“空调病”。如果想预防“空调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带一些生姜丝,用生姜丝泡水喝,这样就不用担心“空调病”的侵袭了。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再配一些绿茶,这样不仅口味好,对身体也更有益处。如果想缓解“空调病”,姜汤不可过淡也不宜太浓,一天喝一碗就可以起到作用。也可以在姜汤中加适量的红糖,因为红糖有补中缓肝、活血化淤、调经等作用。对于症状严重一些的病人可以把姜汤当水喝。
治腹痛、吐泻
盛夏高温,各种病菌繁殖活跃,稍有不慎,就会病从口入,容易引起腹痛、吐泻等急性肠胃炎症。适当喝些姜汤,能起到防治作用。生姜能起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对抗击沙门氏菌效果明显。姜汤
伤风感冒
夏季人们为了躲避炎热,习惯吹风扇、开空调,甚至露宿户外,很容易引起外感风寒。如果能及时喝上1碗红糖姜汤,将有助于驱寒解热,或用姜汤(加点盐、醋)泡足亦可收到同样的疗效。但是对于风热感冒,人体本来已经感受了热邪,如果这个时候再服用生姜类的温药,那就如同火上浇油,适得其反。所以治疗感冒,必须要辨证论治,切不可一概采取“姜汤捂汗”的办法。
感冒时最关键的是“按体质和时间吃”。对于食疗养生相当有研究的台湾中西医师廖桂声认为,感冒食疗应该随着病程而转变,有些食物是适合平时调养的,但碰上发炎或已染上流行性感冒时,最好别吃。
姜中的姜辣素、姜油酮可以发汗,赶走体内蓄积的热气,尤其是水分较少的老姜,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更好,添加红糖则可补充热量。但姜汤只适用于外感风寒,得了热伤风的人,则不适合饮用。而且,姜会促进血液循环,若有发炎、出血情形,也不要吃。
有人认为,感冒期间要多吃水果。台湾台安医院家医科医师刘建辉说,这要视个人情况而定。多吃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C,但是维生素C是否可以治疗或预防感冒,仍有争议。
而且果汁或水果多半冰冷,可能会造成支气管收缩,使咳嗽加剧,除了发烧以外,并不适合感冒期间食用。尤其水分多的水果如西瓜、梨等较寒凉,如果有咳嗽、流鼻涕、拉肚子、手脚冰冷等情形,吃了更容易让病情恶化。
发炎或染上流行性感冒:梨、西瓜、甘蔗、椰子汁、葱豉汤等。
姜汤一般出现咽喉肿痛、流鼻涕或痰液黄稠、发热高烧等炎症反应时,不宜吃补药,如人参、当归、黄芪及麻油等,以免火上加油,让病情更重。中医认为,性寒的水果如西瓜、梨等具有解热作用,可以用来“熄火”。
此外,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葱豉汤,除可缓解头痛鼻塞,对于发烧的人也有帮助。做法是取青葱葱白部分,加上豆豉煮汤。葱白具有发汗功效,其中的苹果酸、磷酸等会刺激血液循环,发汗的效果比姜汤更快;发酵的豆豉则可补充体内的蛋白质。
预防感冒
白萝卜、茶白萝卜具有消炎、杀菌及利尿功效,是很好的天然消炎药。日常生活中,将生萝卜汁加点蜂蜜,喝下去后可以缓解喉咙肿痛。美国哈佛大学在一项研究中还发现,两星期内每天喝5杯红茶或绿茶的人,身体的免疫能力会大大增强,比起未饮茶者,可以多赶走10倍以上的感冒和流感病毒。
消夏解暑
中医认为,生姜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脑)。夏季因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时,用姜汁1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过来。对一般暑热,表现头昏、心悸及胸闷恶心的病人,每天适当吃点生姜也大有裨益。
腰肩疼痛
盛夏酷暑难熬,有些人喜欢冲凉水澡或者露宿户外,肩膀和腰背便会遭受风寒湿等病邪的侵害,特别是老人容易引发肩周炎。遇到这种情况,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热敷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
口腔炎症
每日以姜汤代茶饮,可用来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咽喉肿痛、龋齿。
防动脉硬:每天早、晚坚持用热姜汤漱口,并在每天临睡前饮用热姜汤1碗,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
4营养价值
所含营养:此数据只是理论值,不计烹饪过程的营养损耗。
84.65 千卡 蛋白质
0.52 克 脂肪
0.11 克 碳水化合物
20.82 克 善食纤维
0.42 克 维生素A
29.4 微克 胡萝卜素
176.5 微克 硫胺素
姜汤0.01 毫克 核黄素
0.01 毫克 尼克酸
0.18 毫克 维生素C
4.4 毫克 维生素E
0.1 毫克 钙
47.15 毫克 磷
8.65 毫克 钾
91.35 毫克 钠
6.48 毫克 镁
16.6 毫克 铁
0.77 毫克 锌
0.16 毫克 铜
0.05 毫克 锰
0.25 毫克 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