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OK线

发布时间:2024-06-29 23:50

1流行病学

男性21.3%,女性6.0%。

2症状起因

如遗传、精神压力、作息混乱、用脑过度、季节变换、空气湿度、节食、抽烟、长期口服避孕药等。 

3鉴别诊断

临床医生诊断中,会将发际线区分为:前发际线区、侧发际线区(颞前区)、顶区、枕区。前发际线区又分为直线型、中尖直线型、后弧线型及中间直线型,同时需要测量面部长度(发际中点至下颏缘的距离),并计算中发际线与面部长度之比。临床诊断中,认为发际线高度应尽可能符合“三庭五眼”的比例,即发际线最高点至眉毛水平线,再到鼻底,最后至下巴底端,这四条水平线应将面部纵长划分为三等份,视觉上面部才会协调、美观。

有研究表明,自三十岁起前发际线于两侧开始后退,50岁后累及中央,表现为前发际线的后退。中国男性前发际线形状多为直线型或中间直线型(81.30%),前弧线型(11.30%)及后弧线型(7.39%)较少,中发际线均值为6.85cm,旁发际线均值为5.75cm,外侧发际线均值为8.73cm,中发际线与面部长度比值为0.337,与传统的“三庭五眼”美学标准基本一致。而人体手掌呈现“OK线”的测量长度,正好是个体发际线在面部的黄金比例。女性的前发际线主要分为M型、矩形、圆型、三角型及不规则型,其中M型和矩形最多,前发际线为(6.423±0.049)cm,有美人尖的平均50.67%,峰高3.025cm。女性由于身材和手掌大小成比例,故其“OK线”也客观的反映了女性发际线标准。 [1]

4门诊指征

前发际线的后移与靠前发缝变宽,最终使头皮外露。

5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体内雄激素分泌过多

(3)其他因素: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存在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TGF-β2,可以引起毛囊周围纤维化,诱导细胞凋亡,而使毛发提前进入退行期及休止期,毛囊萎缩变小,头发生长期缩短,发际线后移/前移。

6治疗方法

由于AGA(雄性激素性脱发,英文名称AndroGenetic Alopecia,简称AGA)引起的OK线过高是一个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因此应当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一般治疗越早,疗效也越好。

男性患者:

(1)口服:非那雄胺(保法止)

(2)外用:5%米诺地尔搽剂

女性患者:

(1)口服:螺内酯、环丙孕酮;

(2)外用:2%米诺地尔搽剂

其他药物:

中药外用:复方斯亚旦生发酊、六味防脱生发酊

中药口服:益肾生发丸、天麻首乌片、养血生发胶囊、滋补生发片等

西药外用-针对斑秃:维A酸乳膏、地蒽酚软膏、二苯环丙烯酮[1]

7预防措施

1、不熬夜、调节作息;

2、禁用过烫的热水洗发;

3、不要束发过紧;

4、合理排解生活和工作压力;

5、尽量远离电脑辐射;

6、避免过度食用油脂类、辛辣类食物;

7、忌烟酒;避免过度烫染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