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发布时间:2024-08-06 03:45

1形态特征
最右侧为细钻螺贝壳小型,壳质薄,易碎,透明,呈细长塔形,壳局7.5~9mm,宽3~4.5mm,有6.5~8个螺层,各螺层缓慢均匀增长,略膨胀,螺旋部高,尖细,呈塔形。体螺层增长稍快,膨大。壳顶钝,缝合线深。壳面淡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稠密而纤细的生长线,在体螺层上生长线较粗。壳口呈椭圆形,口缘简单,完整,薄而锋利,易碎,外唇与体螺层成一锐角,轴缘笔直,稍外折,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不明显的胼胝部。无脐孔。
2分布范围
细钻螺浙江、上海、福建、台湾、湖南、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等;印度洋、太平洋、大洋洲诸岛,东南亚各国,俄罗斯、印度、斯里兰卡、伊朗、毛里求斯、新喀里多尼亚。
3生活习性
多发生在潮湿多腐殖质的菜地及田埂石块、落叶、腐木下或草丛中,在春夏季雨后出来活动、取食。卵为白色小圆颗粒,产于疏松土壤表面、草根部或石块下。
4防治方法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细钻螺的特性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
5物理防治
(1)细钻螺危害严重的地区或田块提倡地膜覆盖栽培,既有利于蔬菜、花卉的生产,又可有效减轻危害。
(2)铲除杂草,清沟排渍,及时中耕,有助于破坏细钻螺的梄息和产卵场所。
(3)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土,使成幼螺暴露于地面被天敌啄食,卵被晒破裂。
(4)人工诱集捕杀。用杂草、菜叶造成诱集堆,天亮前集中捕捉。
(5)撒施石灰带护苗。在沟边、地头或垄间撒施石灰带(9-15g/m2)或茶麸粉(4.5-7.5g/m2)可短期阻隔危害,起保苗作用。
6化学防治
(1)撒毒土。种子发芽时或苗期,在雨后或傍晚每平方米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2—0.75g,或灭旱螺拌细砂075-1.5g,均匀撒施。撒施在细钻螺出没的地面,效果比较好,但一定要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种类农药。也可用蜗牛敌(多聚乙醛)配成有效成分2.5%-6%的豆饼或玉米粉等毒饵,于傍晚撒于田垄上诱杀。
(2)喷雾法。在傍晚或清晨或雨后细钻螺等爬出活动、尚未潜入土时,喷施8%灭蜗灵1000倍液或氨水100倍液或1%食盐水喷杀。
7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地方可放养鸡鸭等动物,啄食成幼螺及螺卵,效果较好。但要注意作物的幼苗期和结实期,以防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