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发布时间:2024-08-04 01:00

1简介
板胡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擦奏弦鸣乐器。 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2板胡特点
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 。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板胡有多个品种。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3定弦与音域
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样,多据伴奏的戏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在民族乐队中,板胡常按五度关系定弦,内弦定为d2 、外弦定为a2 ,比二胡高一个八度,音域从d2 ~g4 ,有两个半八度。 在郿鄠剧等伴奏中按四度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戏曲的特有风格。 三弦板胡有高、中音两种,都为五度定弦,高音定为g 、d1 、a1 ,中音为d 、a、e1 ,为豫剧或山东莱芜梆子等伴奏时,也可按四、五度或五、四度定弦。 三弦板胡使音域扩大了五度音程,在保持板胡原有的音色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演奏技巧,增强了表现力,不论演奏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或歌剧选曲,还是外国民间乐曲或为它创作的新曲。都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定弦:d2——a2;音域:d1——d3(采用低八度记谱,实际音比谱高八度。)
4结构
板胡的音箱用椰壳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张二根弦,马尾竹弓。音色明 亮、高亢,适于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调。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 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呈圆筒形,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质的,七十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色。瓢大发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则发音尖啸刺耳。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 琴杆用红木、紫檀木或花梨木制作,以贵重的乌木为好,琴杆为圆柱形,上端是琴头,呈方形,开有弦轴孔。琴杆不宜过长,过长会有碍发音的优美,并加宽了指位,不便运指和掌握音准。 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成,表面开有辩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 弓子用粗细均匀、富有弹性的江苇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长而粗,上面装的马尾以白马尾为好,出音柔润。弓杆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笨重,过短不宜拉奏长音。 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因在琴杆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用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 弦马用竹或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以上、板的 1/3处为宜,竹马共鸣较大,发音也较浑厚优美。 琴弦用丝弦或钢丝弦发音比丝弦干净、明亮,泛音清晰。
5板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建国后,对板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现已有一种中音板胡,改用钢丝弦,音色较高音板胡宽厚、柔和,能奏较高的把位。板胡已由伴奏乐器成为合奏、独奏乐器。
6板胡分类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 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梆子、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这种板胡用途最广。 2、 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剧、郿鄠、陇剧、陕北道情、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 3、 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 建国后,对板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现已有一种中音板胡,改用钢丝弦,音色较高音板胡宽厚、柔和,能奏较高的把位。板胡已由伴奏乐器成为合奏、独奏乐器。 板胡的品种较多,除用于独奏和乐队合奏的板胡外,还有各地方剧种用的板胡,它们在琴筒的大小、琴杆的粗细、弦轴的长短和琴弦的使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1、独奏板胡,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直径8 ~10 厘米,琴杆比二胡粗,全长70 ~73 厘米,外弦使用钢丝弦,里弦用丝弦,或全部使用钢丝弦。音色宽厚柔美,能奏较高的把位。 2、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形制比独奏板胡略小,发音高亢、尖脆、明亮,适于为河北梆子和评剧伴奏。河北梆子伴奏用的瓢较大,评剧伴奏用的瓢较小。 3、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琴杆长70 厘米,面板直径8.5 ~9.5 厘米,弦轴粗,外弦用普通老弦,里弦用粗老弦,音色浑厚柔和,用于河南梆子伴奏。 4、秦腔板胡,又称“胡呼”。琴筒用较大的椰壳制作,琴弦都用老弦,发音低于前几种板胡,主要用作秦腔伴奏。 5、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琴杆也粗,弓子杆是用宽3厘米的竹板制成,外弦用老弦,里弦用缠弦或肠衣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 此外,有一种与京胡结构相同的板胡,只是琴筒略大不蒙蛇皮而已,琴杆与琴筒均用竹制,发音较其他板胡清脆,用于浙江绍兴高调中、在江、浙两省极为流行。 6、双千斤板胡,受双千斤二胡的启发而制成。它将原腰马改为驼马上移,起到支撑和平衡琴弦压力的作用,增加了有效弦长,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音程。在驼马下面配置了可以上下移动的活动千斤,并在活动千斤以下增设了转调千斤。双千斤的底座安置在琴杆里,可以上下滑动。板胡装置这种活动双千斤后,转调极为方便,音域达三个半八度,音质柔和优美,并具有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的音色特点,丰富了板胡的演奏技巧和责现能力。 7、三弦板胡,七十年代末研制成功的板胡新品种。琴杆下端呈弓形弯曲,斜插入琴筒中。琴头与三弦相同,为扁铲状。弦轴(左2 右1 )分列两侧,千斤用红木制作,呈斜角梯形,便于琴弦等距排列,弦马为竹制阶梯三脚马,3条琴弦分别架在不同高度的台阶上,弓子在弦外拉奏,可演奏双音、和弦及简单的复调旋律。 板胡据各地方音乐特点的不同,在使用上有琴筒大小之分,如陕北一带的音乐用板胡,琴筒都略大;河北、东北一带的音乐用板胡,琴筒都较小。
7演奏地位
板胡是梆子腔、乱弹腔各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曲艺伴奏,如兰州鼓予、道情。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历史。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和说唱伴奏,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几百年来,板胡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莱芜梆子、吕剧、晋剧、郿鄠、秦腔、蒲剧、兰州鼓子和陕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现在,板胡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独奏乐器,并为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民族音乐用的独奏或合奏板胡,发音特别清澈响亮。适合演奏活泼欢快的曲调。板胡在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最高音部。由于它的音量大、发音清脆、嘹亮,所以最长于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也擅于表达深沉、优美和细腻的情感。音色热情、豪放,富有乡土气息。中音板胡有时也用于民族音乐中。 板胡独奏曲有《灯节》、《赶路》和《大姑娘美》等。
8制作
1. 挑选担子(琴杆)料。制作板胡必须要硬料,一般用小叶檀、乌木、黑檀、老红木等材料最佳。选料是注意选顺 板胡 丝、顺柳的材料。 2.调直。先用目测,如果料不直还要用火烤直。 3.拉杆。过去用手工刨子进行拉制,现在用专业机器,优点是精确、速度快。 4.拼头形。拼头形就是把一块小方形的材料拼接到琴担子的头部。先用砂轮把琴担子的一侧打磨平整。
9板胡的保养
关于板胡的保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乐器使用后,要用软布将琴身、琴弦、琴弓上的蛰香粉尘擦干净,然后放入琴盒或琴套内,切勿挂在潮湿的墙壁上。 2.板胡琴杆多用乌木制成,为了防止干裂,每年春季可用食油或者核桃油馀一、二次,待油渗入木中后再用布。
10演奏秦腔板胡的姿势
对一个秦腔板胡演奏者来说,操琴风度的优雅,拉琴姿态的大气是有必要讲究的.秦腔板胡的演奏姿势一般分为“平腿式”和“架腿式”两种,这两种姿势的区别在于下肢的位置。 板胡 “平腿式”身体坐下,两腿自然分开,左脚稍向前,右脚靠后,板胡放在左大腿弯曲处稍外。(或大腿面靠里三分之一处)这种姿势优点在于全身重心下移,腰腿部负担较小,演奏时活动范围大。在演奏热情、激动和速度快的乐曲唱腔时,能使演奏者得到情感和技巧的最大发挥,因之采用这种姿势的演奏者尤其多见;“架腿式”,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板胡放置于两腿与小腹交叉之间,这种演奏姿势是先辈秦腔板胡演奏琴师所推崇的,它的演奏效果也是有其长处的。重心稳定集中,和平腿式比较各有特色。当然,好书家是不择笔的。秦腔板胡演奏姿势的选择同样也是由演奏者自己决定。但不管采用任何姿势演奏,提醒注意下列几点是合乎逻辑的。 (1)演奏时做到表情仪态自然大方,不必要紧张和做作。 (2)注意不要斜肩,或左肩高于右肩。这是我们演奏者不太经意的,但确实应该防止这类现象发生。 (3)演奏时摇头晃脑,咬牙切齿,或各种与演奏无益的动作和行为是大忌。
11名曲佳作
建国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随着板胡独奏艺术的兴起与日益完善,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大起板》(何彬编曲)、《翻身的日子》(朱践耳曲)、《大姑娘美》(彭修文编曲)、《秦腔牌子曲》(郭富团编曲)、《马车在田野上奔驰》(葛炎曲,刘明源、徐连曾改编)、《月牙五更》(东北民歌,刘明源改编)、《眉户联奏》(刘明源编曲)、《丰收乐》(刘明源曲)、《秀英》(张长城曲)、《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曲)、《山东小曲》(原野曲)、《花梆子》(闫绍一编曲)、《影调》(刘钧编曲)、《灯节》(白洁、戚仁发曲)、《春城节日》(周其昌、丁永盛曲)、《河南梆子腔》(赵国良曲)、《叙事曲》(李恒曲)、《秦川行》(李恒曲)、《串调》(李恒曲)、《桑梓》(沈诚曲)。这些作品犹如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在民族音乐的百花园里争奇斗妍。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脱颖而出,使我们的民乐事业更加辉煌!
名家简介
12秦腔板胡
1.刘明源(1931——1996)天津人,著名民族音乐家、民族弓弦乐大师、教育家、作曲家、乐器改革家。生前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刘明源先生通过广泛学艺、刻苦钻研,掌握了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四胡、马头琴、坠胡等十几种民族弓弦乐器,并在演奏技艺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海内外音乐界同行们誉为“胡琴司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明源先生将板胡、中胡这两件一直在戏曲乐队中担任伴奏的乐器推上了独奏舞台,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7年,刘明源先生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代表,参加第六界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器乐演奏比赛,以板胡曲《大起板》、《大姑娘美》以及中胡曲《草原上》荣获金质奖章,在为祖国争得荣誉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的友人领略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器乐艺术。 刘明源先生代表作:板胡曲《丰收乐》、《喜车红马运粮忙》、《节日》、《眉户联奏》、《月芽五更》、《马车在田野上奔驰》、《花儿的故乡》、《四季》;二胡曲《河南小曲》;中胡曲《草原上》、《牧民归来》;民乐合奏《喜洋洋》、《幸福年》等。 2.李恒 1942年生,河北定兴县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板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代表作:板胡曲《叙事曲》、《秦川行》、《串调》、《汾水情》等;理论著作《板胡演奏基础教程》、《浅谈板胡演奏几个技术问题》等。 3.沈诚 1959年生,西安人。板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是中国第一位板胡硕士学位获得者。 代表作:板胡协奏曲《桑梓》。 4.其他名家:除以上三位名家以外,板胡界还有李秀其、周其昌、张长城、闫绍一、原野、赵国良、姜克美、刘冠庭等诸多名家,由于缺乏资料,故不一一介绍。 最后让我们这些“铁杆乐迷”们团结起来,为我们的民乐喝彩。
13秦腔介绍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西安乱弹(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如果有关部门不能有效抢救,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永诀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