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二甲基硫醚

发布时间:2024-07-03 03:05

1简介

【中文名称】二甲基硫醚

【中文别名】二甲硫;二甲基硫

【英文名称】Methyl sulfide

【英文别名】Dimethyl sulfide; Methylsulfide,99%; Dimethyl sulphide; 2-Thiapropane;Dimethyl Sulfide 10%;DMS;Methyl thioether;Methylthiomethane;thiobismethane;Thiopropane

【CAS号】75-18-3

【EINECS号】200-846-2

【分子式】C2H6S

【分子量】62.13

【InChI】InChI=1/C2H6S/c1-3-2/h1-2H3[1]

2概述

中文名称:二甲硫醚

英文名称:Dimethyl sulfide

分子式:C2H6S

分子量:62.13[1]

3编号系统

CAS号:75-18-3

MDL号:MFCD00008562

EINECS号:200-846-2

RTECS号:PV5075000

BRN号:1696847[1]

4理化性质

5物理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不愉快的气味

化学式:C2H6S

CAS号:75-18-3

摩尔质量: 62.14 g/mol

熔点(℃):-83.2

沸点(℃):38

相对密度(水=1):0.8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14

饱和蒸气压(kPa):64.64(25℃))

燃烧热(kJ/mol):2178.2

闪点(℃):-36

引燃温度(℃):206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6化学性质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1]

7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

大鼠口径LD50:3300mg/kg;大鼠吸入LCLO:40250ppm;

小鼠口径LD50:3700mg/kg;小鼠吸入LCLO:31620 微克每立方米;

小鼠腹腔LD50:8mg/kg;兔子皮肤LD50: >5mg/kg;

哺育动物LD50:1950mg/kg;

2、其他多剂量毒性数据:

大鼠口径TDLO:21mg/kg/70D-I;兔子口径TDLO:24500mg/kg/14W-I;

3.急性毒性

LD50:535mg/kg(大鼠经口)

LC50:102235毫克每立方米(大鼠吸入)

4.刺激性

家兔经皮:500mg(24h),轻度刺激。

家兔经眼:259μg(24h),重度刺激。[1]

8生态学数据

1.生态毒性 LC50:7.5~15ppm(鱼类)

2.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个/立方厘米时,降解半衰期为3.5d(理论)。

光氧化半衰期为8h。[1]

9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19.31

2、摩尔体积(/mol):75.5

3、等张比容(90.2K):162.3

4、表面张力(dyne/cm):21.3

5、极化率():7.65[1]

10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9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5.3

7.重原子数量: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1]

11性质与稳定性

1.化学性质:能与卤素、金属卤化物等形成加成化合物。或者与卤代烷发生反应生成锍化物。氧化时生成亚砜,继续氧化生成砜。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

2.本品有毒。低浓度的二甲基硫醚蒸气一般引起恶心,食欲减退,高浓度蒸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生产过程中要密闭,防止跑、冒、滴、漏。生产现场要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发生中毒时应及时移至空气新鲜处,并请医生治疗。

3.稳定性 稳定

4.禁配物 强氧化剂、碱类、氨

5.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6.聚合危害 不聚合

7.分解产物 硫化物[1]

12贮存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9℃。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碱类、氨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1]

13合成方法

1.硫酸二甲酯和硫化钠在80-90°C反应生产二甲硫醚。

2.以氢氧化铝催化,甲醇和二硫化碳在300°C反应,氢氧化铝催化下反应生成二甲硫醚。

3.硫化氢法:甲醇在高温下,以活性氧化铝为催化剂脱水生成二甲醚;二甲醚再与硫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二甲硫醚。

4.造纸黑液法:在纸浆的蒸煮过程中,约有62%的非纤维物溶解在蒸煮液中,这种纸浆废液俗称“黑液”其中含有大量木质素。将黑液与硫或硫化钠在高温高压下反应,使木质素的甲氧基脱裂与硫离子结合生成二甲硫醚。

精制方法:

利用氯化汞与甲硫醚生成络合物进行精制:在1250mL的乙醇中加入1mol氯化汞,再于此溶液中加入0.67mol甲硫醚的醇溶液。生成的固体经重结晶后得到具一定熔点,结构为2的络合物晶体。将250mL浓盐酸溶于780mL水中,加入500g精制的络合物进行加热,使甲硫醚分离。水洗后用氯化钙干燥,纯度可达99.995%(mol)。[1][2]

14用途

1.本品为溶剂,是生产二甲基亚砜、蛋氨酸及农药的中间体。可以用作有机化合物、树脂、无机化合物、聚合反应和氰化反应的溶剂。用作分析试剂,聚丙烯腈和其他合成纤维纺丝及液压油方面。还可用作城市煤气的赋臭剂、工业净化剂、涂料脱膜剂、电池低温防腐剂、农药渗透剂等。局部用于血液药品、植物病理学和营养物中。

2.用作多数无机物的溶剂、催化剂。[1]

15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164 3/PG 2

安全标识:S7S9S16S26S29S33S36/S37

危险标识:R11R22R41R20/21R37/38[1]

16使用注意事项

17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蒸气对鼻、喉有刺激性,引起咳嗽和胸部不适。持续或高浓度吸入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液体或雾对眼有刺激性,可引起皮炎。

燃爆危险: 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18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19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与水、水蒸气、酸类反应产生有毒和易燃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20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21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氨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碱类、氨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1]

22独特的性质

二甲基硫醚具有能使水转变为小液滴的作用,这样使得海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被随之带出来并扩散到大气中,海洋生物死亡的地方往往可以找到一些细菌。这些微生物以海洋生物腐烂后的残渣为食物,将这些残渣分解,产生二甲基硫醚气体。二甲基硫醚又名甲硫醚或二甲硫,就是它造就了带有独特腥味的海洋气息。研究人员原本以为只是一种酶控制着二甲基硫醚的产生,但研究结果却表明,这些微生物中控制二甲基硫醚制造过程的机制居然有“开关”。只有在它们身边出现海洋生物腐烂的残渣时,制造海洋气息的“开关”才会打开。

二甲基硫醚是海洋排放的主要挥发性硫化物,约占海洋硫排放的95%。海洋向大气所排放的二甲基硫醚约占大气天然硫排放源的50%,是最重要的挥发性硫化物。而二甲基硫醚的产生过程主要如下:先是海藻通过同化硫酸盐还原获得硫,在生物体内合成二甲基硫醚的前体——二甲基磺酸丙酯。不同的藻对该过程作用不同,而且光照、营养、盐度、水温也有影响。之后,二甲基磺酸丙酯会降解生成二甲基硫醚,降解有主要两种方式,一种是细菌的二甲基磺酸丙酯裂解酶分解二甲基磺酸丙酯产生二甲基硫醚,另一种是不产生二甲基硫醚,而是变成3-甲基硫酸酯。海藻本可以安静地降解二甲基磺酸丙酯,但是虎视眈眈的动物们,还有猖獗的细菌、病毒会进攻藻类,导致二甲基硫醚进入环境中。

海水中的二甲基硫醚一旦生成,就会受到种种作用。主要有三个途径:光化学氧化、向大气排放及为生物降解。其中生物降解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排放到空气中的二甲基硫醚也不容小觑,而这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气候!海水中的二甲基硫醚进入大气,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的氧化,生成甲磺酸和非海盐硫酸盐气溶胶,由于硫酸根气溶胶是生成云凝结核的重要成分,所以非海盐硫酸盐会增加云凝结核的数目,使云滴的密度增大,云的反照率也增大,从而反射、折射更多的太阳辐射,引起地表和海水温度下降。另一方面,太阳辐射和温度的下降又会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导致二甲基硫醚排放量变少,而非海盐硫酸盐和云凝结核数目下降,减少了对太阳的辐射,又使温度升高。简单来说就是:藻类生成二甲基硫醚——二甲基硫醚降低温度——温度降低,藻类活得不好——藻类生成的二甲基硫醚变少——温度升高——藻类开心了,生成很多二甲基硫醚……循环往复,就形成温度高低自动调节系统,使得我们居住在温度宜人的星球上。[2]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