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发布时间:2024-07-29 07:20

1发展历程
热水瓶也叫保温瓶,是英格兰的科学家杜瓦发明的。1900年,他第一次使压缩氢气变成液体,即液态氢。这种东西得用瓶子装起来,可当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保温瓶。他就自己研制。他采用真空的办法,即做成双层瓶子,把隔层中的空气抽掉,切断传导。可是这样之后热的辐射也会影响保温,于是杜瓦在真空的隔层里又涂了一层银或反射涂料,把热辐射挡回去。再用一个塞子把瓶口堵住。这样热传导的三个方式都被切断了,瓶内胆能较长时间保持温度。他就用这种瓶子储存液态氢。后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几乎现在每家都有保温瓶即热水瓶。
热水瓶(3)
2产品原理
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热的辐射、热的对流、热的传导。
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感到身上热乎乎的,这是因为太阳的热射到了我们身上,这叫热的辐射。
防止热辐射的最好办法是把它挡回去,反射热最好的材料是镜子。
倒一杯开水放在桌子上,由于杯子里的水和周围空气的流动,使得水温逐渐变得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样了,这是热的对流。
如果在杯子上加个盖,就把对流的道路挡住了。可是这杯水依然会变凉,只是时间长些。这是因为杯子有传热的性质,这叫做热的传导。
热水瓶胆用双层玻璃做成,两层玻璃都镀上了银,好像镜子一样,能把热射线反射回去,这就断绝了热辐射的通路。把热水瓶的两层玻璃之间抽成真空,就破坏了对流传导的条件。热水瓶盖选用不容易传热的软木塞,隔断了对流传热的通路。完善地把传热的三条道路都挡住了,热就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但热水瓶的隔热并不那么理想,仍然有一部分热能够跑出来,因此热水瓶的保温时间有一定限度。
热水瓶的功能是保持瓶内热水的温度,断绝瓶内与瓶外的热交换,使瓶内的“热”出不去,瓶外的“冷”进不来。如果在热水瓶里放上冰棍儿,外面的“热”同样不容易跑到瓶子里,冰棍也不容易化。所以把热水瓶叫做保温瓶是科学的,因为它既能保“热”,也能保“冷”。 热水瓶能够保温,是由热水瓶胆的构造特征所决定的。原来,热水瓶胆由两层薄的玻璃外壳组成,两层外壳之间抽去空气,并在瓶胆一侧镀上一层薄薄的银。热水瓶胆有一个比它“身体”部分细得多的瓶口,瓶口上可以塞上软木塞。正是这样的构造使热水瓶成了“心肠热,外表冷”的保温瓶。
当热水瓶中灌入开水以后,热水瓶的结构使水的热量不能以通常方式进行传递:一是热的对流被切断。瓶内被加热的空气会寻找所有可能的“出口”往外跑,而外面的冷空气也会无孔不入地钻进热水瓶里去。但是,由于瓶颈较细,又被软木塞紧紧地塞住,因此热对流的唯一通道被切断。二是热传导被阻塞。虽然与金属物品相比,空气的导热性能比较差,但瓶胆中的热量仍然会通过玻璃外壳传递到瓶外的空气中去。但是,由于瓶胆有两层玻璃外壳,中间又抽成真空,因此热传导的媒介物——空气变得非常稀薄,热传导的通道也被阻断。三是热辐射被杜绝。冬天,在太阳光下,我们会感到比较暖和,这正是太阳光的热辐射造成的。由于热水瓶胆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银,因此热量的辐射受到了银层的反射而被挡在瓶胆内部,这就使得热辐射的途径也被杜绝了。
理想的情况是,瓶胆把传热的三种方式都阻断以后,热水瓶中的热水可以永久地不会冷却下来。但是,实际上热水瓶的隔热效果并不那么完善,因此热水瓶的保温总有一个时间的限度,超过这个时间限度,热水瓶就不再保温。
.
3使用方法
(1) 热水瓶在灌水之前,应先用少量热水涮一下进行预热,特别在冬季,温差很大,瓶胆骤冷骤热易发生炸裂。
(2)新水瓶木塞应先用水泡透后方可使用。因为干木塞盖在水瓶口会自然吸水胀大,到一定程度会冲破水瓶。平常灌入开水后,瓶塞也不宜堵得太紧。
(3)热水瓶使用一段时间后,瓶底和瓶壁会附有一层水垢,这些水垢多了既影响保温又影响饮水卫生,应及时清除干净。可放一些碎蛋壳混同一部分水,双手握住水瓶,上下来回摇晃数次,一般水垢就可除去。这样若还不能清除,可再放入适量温盐水、碱水或小苏打水,一起晃动几次即可清除水垢。[1]
4注意事项
辨别优劣
把空瓶口附在耳朵上,回声越大越好!
这是检测水瓶胆有没有破裂的一种方法,那些声音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回音,回声越大越好!
如何使其寿命增加
不要装冷水拿热得快加热可以增加使用寿命。
5使用寿命
一般热水瓶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话,大概寿命(保温强度)应该是两年,时间长了保温就不是那么好了,主要是两层玻璃之间的真空随时间变化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