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灯笼瓶

发布时间:2024-07-28 15:35

1简介

  传世作品中以釉里红飞凤穿花、五彩花蝶、胭脂彩山水纹饰的为最佳。瓷瓶的造型是很丰富的,但主要的特点还是腹大,口小,身高,底瘦。隋唐时期烧造的双龙饮和双腹并联的传瓶,非常盛行。五代时期,江浙一带颇为流行一种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寓意吉祥。

2造型

  两宋时期,南北各地的瓷窑大量烧制各类瓷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盘口瓶、瓜棱瓶等等。明清时期是瓶类发展的顶峰,此时瓷瓶的实用价值已经逐渐退化,装饰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不同造型的瓷瓶,如天球瓶、观音瓶、蒜头瓶、凤尾瓶、灯笼瓶等等,线条优美,极富有观赏性。

3景德镇窑

  中国瓷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 梅花、芙蓉、 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4多品种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此一时期著名的品种有: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年间的青花、红釉、青釉等,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成为当时及后来景德镇窑的主要品种。成化(1465~1487)年间的斗彩、 正德(1506~1521)年间的孔雀绿釉及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的五彩等新品种, 也以胎质细腻、釉色晶莹柔润、纹饰图案精美,而风靡于世。清代康熙(1622~1722)、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间的青花、五彩、红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珐琅彩、窑变釉、广彩等,更是绚丽多彩,竞相争辉,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有瓷都之称。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重获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景德镇窑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