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发布时间:2024-07-27 21:30

1基本介绍
温酒壶,民间称“酒烫子”。是由外大内小两只锡壶组成,从外面看只是一个简单的水壶形状,仿南瓜形,壶嘴的高度与壶盖平行,里面子壶是一只圆柱形内胆,内胆的盖沿宽于母壶的口径,子壶直接坐在母壶的口沿上,这样衔接处密封好,不漏气,取用方便。使用时,在母壶中注入热水,酒斟入子壶中,将子壶置于母壶中即能温酒,既便于取放,又可保温延长温酒时间。
2发展历史
自青铜酒器始,在酒具文化中即有温酒壶,材质有铜、铁、锡、陶瓷之类等。有炉杯配套、碗壶配套、套杯相配等,以热水微火温之。宋代湖田窑生产的温碗,以大碗一只盛热水将执壶置碗中温酒,风行一时。有一种“自温壶”以锡制扁形,有塞盖,最多容酒半斤,一般冬季外出远门之人,将壶置杯中,以人体之温度温之,途中以酒驱寒。还有一种以酒温酒器,形如盏盘,中置一连体小杯,口沿有三个支点伸向盏中,用时将酒倒入盏中小杯点着火,小瓦壶置其上温酒,不过只能用以蒸馏酒。北方地区有一种吹壶,外形如壶如“茶吹”,有炉膛,中有一空轴,四周注入酒,以炭基为燃料,微火温之 形如火锅 。
3材质
锡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贵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鲜效用,且具有强导热性,因此,人们根据它的这些特性,制作了锡温酒壶。它宜于盛放需加热饮用的酒类,例如黄酒、日式清酒等。在我国江浙一带,锡制温酒壶具自古就是居家、酒馆的日常用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骨质瓷做为世界公认高档瓷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精美的骨瓷温酒壶也走近人们的生活。骨瓷瓷质细腻通透,主要使用氧化钙成份,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铅和镉,可谓“绿色环保瓷器”,长期使用对人体健康有益。与传统瓷器相比,骨瓷的保温性能更好,人们根据骨瓷的这些特性制作了骨瓷温酒壶,壶体配上精美诗词古画,让人们在开怀畅饮中 心旷神怡。
4温酒的历史
商周的青铜酒器中,就有用于温酒的器皿。晋代文人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在《魏都赋》中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的文句,明确说到温酒。《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喝。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将酒温热了喝,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无论黄酒或白酒,温热以后,不仅会使一些酒的味道更鲜美,且对身体也有好处。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八回中有一段关于饮热酒的描写: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这段描写,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对饮热酒好处的认识。其实酒温热以后,一部分乙醇(酒精)会挥发掉,酒度降低;白酒中的有害成分,如乙醛,也可能挥发掉一些,从而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俗话说:“喝冷酒,睡凉炕,早晚是个病。”确有一定的道理。
5相关典故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