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沉香佛珠

发布时间:2024-07-25 14:40

1佛珠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2起源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

沉香佛珠沉香佛珠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1]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记载。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纪“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挂有串珠的。 在中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2]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3]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3沉香佛珠的种类

  一、沉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材料,根据用材的不同制成的佛珠种类也各不相同,诸如:马拉OK沉香、加里曼丹沉香、达拉干沉香、巴布亚沉香、马来西亚沉香、伊利安沉香等等,各种材料的沉香根据它的品质又分为不同的档次,从这方面看它的品种也是非常多的。

沉香佛珠种类(4张)

  二、从沉香佛珠的样式来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这就说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仿制朝珠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有悖礼仪。

  三、下面介绍下沉香佛珠各部位的名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沉香佛珠图册沉香佛珠图册(3)

4沉香佛珠的保养

  一、沉香一般不怕雨水、汗水、自来水等自然界的水,但是,不把沉香与有洗涤用品的水在一起,比如:肥皂,香皂,洗衣粉水等,特别是洗发水。与这些化学洗涤用品在一起,分布在沉香表面的沉香油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并清洗掉。

  二、为了保持良好的沉香韵味,沉香制品不佩戴的时候,应使用喷壶在空中撒少许水雾,以沉香制品接之,并快速使用柔软丝绸擦拭。沉香手串平时戴的时候也会形成自然包浆,味道会淡一些,那也没关系,晚上睡觉时把它放在枕头下面或用丝绸袋子布袋子等封存,再拿出来时香味依旧。

  三、沉香制品尽量避免曝晒,日常保存,柔软丝绸裹之,放入密闭收藏盒中即可。一串心爱的珠子,盘带几年或十几年后带着包浆,闻着带有汗味与沉香混合的韵味也许更有沧桑及神秘的古韵,一串可以传世的心爱的珠子是缘分,每一个沉香的背后都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有缘人该珍惜。

5沉香

  沉香是我国沿用历史相当久远的珍贵中药。沉香树为主根向下生长之深根系弱阳性树种,是最好的水土保护者。沉香成长过程中,不需喷洒农药,不会危害土质及人体的健康。沉香还有驱虫但不会杀虫的特性,有益于生态维护。发展沉香栽培生产,既是解决资源紧缺,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创汇的有效途径,又是广大群众和农业企业脱贫致富的可靠保证。

6概述

  沉香是含有树脂的木材历经多年沉积形成的,沉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亦是工艺品最上乘的原 材料。沉香是沉香木树干被真菌侵入寄生,发生变化,经多年沉积形成的香脂,是具有驱秽避邪、调中平肝作用的珍贵药材,如今已很稀少!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沈,同沉)。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 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而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质较为松软。据现在的研究,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树木,如马来沉香树、莞香树、印度沉香树等都可以形成沉香。一般来说,沉香的密度越大,说明凝聚的树脂越多,其质量也越好,所以古人常以能否沉水将沉香分为不同的级别:入水则沉者,名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者,名为“栈香”(栈,竹木所编之物),也称“笺(音“煎”)香”、“弄水香”等;再次,稍稍入水而漂于水面的,名为“黄熟香”。 由于沉香系自然凝聚而成,大小、形状差异很大,古人多就其特点取了很多有趣的名字,如:牙香(体积较小,状如马的牙齿),叶子香(薄片状),鸡骨香(内有空隙,似鸡骨),光香(外表如枯竭的山石,多作陈设之用),水盘头(体积甚大而质地较软),“速暂香”(在沉香自然成之前就采取者)等等。一些形状巧妙别致的沉香还可以作为陈设品。 沉香中的水沉,宽度大多不超过十厘米,长度不超过几十厘米;质优者一般质地较密,甚至坚硬如山石;表面很不平整;颜色多泛出绿色,深绿色,黄色,褐色或黑色,油脂部为深色,木质部为较浅的黄白色,混成各种纹理;含油量高的水沉香往往颜色较深,而且质地润泽,很容易点燃,燃烧时甚至能看到沸腾的沉油。 药材沉香 【别名】又名沉水香、沉香木、耳香、上沉、白木香、海南沉香、女儿香、莞香、岭南沉刀香。 【来源】来自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的含树脂的心材。形态特征成不规则块状或盔帽状,有的为小碎块。块片一面坚实,木质,有凿削痕,淡棕色,间有棕黑色微显光泽的斑块或小点(是分泌物);另一面是树脂渗出固结面,土黄棕色,凹凸不平,有裂纹,并见蜂窝状小孔,于放大镜下观察显颗粒性,有疏松感,刀割之呈粉末状脱落。质硬,大多不沉于水。有特异香气,味微苦;燃烧时发浓烟及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