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厂生产主管是生产现场管理的核心角色,其职责非常广泛且重要,以下是具体职责:
一、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方面
计划制定与分解
根据销售订单、市场需求和库存情况,协助制定生产计划。例如,如果工厂接到一批大型五金工具的订单,生产主管需要将总生产任务按照产品类型、数量等分解到各个生产班组和生产周期。将订单总量1000件的扳手分解为每天生产100件,分10天完成。
考虑设备产能、人员技能水平、原材料供应等因素,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如果工厂有5台冲压设备,每台设备每天能生产200件五金零件,那么生产主管在安排冲压工序时,要确保生产任务不超过设备的最大产能。
生产调度与协调
监控生产进度,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当发现某个生产环节出现延误,如原材料供应延迟导致冲压工序停滞,生产主管要迅速协调其他工序,比如让机加工工序提前准备后续工序的零件,或者调整人员到冲压工序协助,以减少对整体生产进度的影响。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生产活动。与采购部门沟通原材料采购进度,确保原材料按时供应;与质量部门合作,保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符合要求;与物流部门配合,安排成品的及时入库和发货。例如,在产品包装环节,要和物流部门确认包装材料的供应情况,同时协调成品仓库做好接收准备。
二、生产质量管理方面
质量标准执行监督
确保生产过程严格遵循质量标准。在五金厂,对于五金产品的尺寸精度、表面处理质量等都有严格要求。生产主管要监督工人按照工艺文件和质量标准进行操作。例如,在生产精密五金零件时,要求工人使用高精度的测量工具,如千分尺,来检测零件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定期组织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质量标准的重要性,掌握质量检测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比如,组织员工学习如何使用硬度测试仪检测五金材料的硬度是否达到标准。
质量缺陷处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当生产主管在巡检过程中发现有产品表面有划痕、尺寸超差等质量问题时,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可能是设备磨损导致尺寸不准确,或者操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表面划痕。
对质量问题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例如,统计一段时间内某一型号五金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频率和类型,如果发现某一工序经常出现同一种质量问题,就要对该工序的工艺参数、设备状态和人员操作进行深入调查,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优化工艺参数、更换磨损的设备部件或者加强员工操作培训。
三、人员管理方面
人员安排与调配
根据生产任务的轻重缓急和员工的技能水平,合理安排人员岗位。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数控车床操作岗位,安排有经验、技能熟练的员工;对于一些辅助性工作,如原材料搬运等,安排新员工或技能相对较低的员工。同时,根据生产进度的变化,灵活调配人员。例如,在赶订单时,将部分人员从相对轻松的岗位调配到急需人手的岗位。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根据员工的技能短板和生产需求,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对于新引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组织员工参加设备操作培训,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团队建设与激励
四、设备与物料管理方面
设备管理
负责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安排设备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润滑和保养。例如,对于冲床,每周进行一次设备的清洁和润滑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设备的精度检测和调整,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抢修,并协调生产任务的调整。比如,如果一台重要的焊接设备出现故障,生产主管要安排维修人员尽快修复,同时将焊接工序的零件分配到其他可用的焊接设备上,或者调整生产顺序,优先完成不依赖该焊接设备的生产任务。
物料管理
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合理使用。与采购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生产计划及时下达原材料采购订单。同时,监督原材料的使用情况,避免浪费。例如,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领取原材料,对于剩余的原材料要妥善保管,做好标识,以便下次使用。
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和成品。合理安排在制品的存放位置,确保生产流程顺畅。对于成品,要组织及时的检验、包装和入库工作。比如,在车间设置专门的在制品存放区,按照工序顺序和产品类型进行分类存放,方便后续工序的领取和生产管理。
五、成本控制方面
生产成本核算与监控
成本控制措施实施
六、安全生产管理方面
安全制度执行监督
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厂的安全管理制度。在五金厂,涉及到金属加工、焊接、冲压等多种危险作业,生产主管要确保员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例如,在焊接作业时,要求员工必须佩戴防护面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焊接飞溅物造成伤害。
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好、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员工是否正确使用安全设备等。比如,检查冲压设备的安全光幕是否正常工作,车间内的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
安全培训与事故处理